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82 lines (38 loc) · 5.04 KB

CAP理论和BASE理论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82 lines (38 loc) · 5.04 KB

CAP 理论 和 BASE 理论

一、CAP 理论

1.1 基本概念

1. 一致性

在分布式环境中,一致性是指数据在多个节点之间能够保持一致的特性。如果在某个节点上执行变更操作后,用户可以立即从其他任意节点上读取到变更后的数据,那么就认为这样的系统具备强一致性。

2. 可用性

可以性是指系统提供的服务必须一直处于可用状态,对于用户的每一个操作请求总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返回结果。它主要强调以下两点:

  • 有限的时间内:对于用户的一个请求操作,系统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内返回处理结果,如果超过这个时间,那么系统就被认为是不可用的。
  • 返回结果:不论成功或者失败,都需要明确地返回响应结果。

3. 分区容错性

分区容错性指定是分布式系统在遇到网络分区时,仍需要能够对外提供一致性和可用性的服务,除非是整个网络环境都发生了故障。

这里的网络分区指的是:在分布式系统中,由于不同的节点会分布在不同子网中(不同机房或异地网络等),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,可能会出现子网内部是正常的,但子网彼此之间却无法正常通信,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网络被切分成若干个独立的区域,这就是网络分区。

1.2 CAP 理论

CAP 理论强调:一个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一致性(C:Consistency)、可用性(A:Availability)和分区容错性(P:Partition tolerance)这三个需求,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的两个。这里我们来进行一下解释说明:

首先对于一个分布式系统而言,网络分区是不可避免的,不可能永远不出现网络故障,所以分区容错性 P 必须要保证。假设一个分布式系统中出现了网络分区,如下:

假设用户 1 向节点 1 上增加了 10 个数据,但节点 1 和节点 2 之间因为网络分区而无法进行数据同步,碰巧用户 2 此时发起了查询请求,此时有两种处理方案:

  • 放弃 A,保证 C:即对于用户 2 的查询返回失败,直至节点 1 上的数据同步至节点 2,两者的数据都变为 60 为止;
  • 放弃 C,保证 A:对于本次的查询直接返回原来的数据 50,此时放弃了一致性,但保证了可用性。待网络恢复后,仍然需要将节点 1 上的数据同步至节点 2。

可以看到无论如何,都是无法既保证 A ,又保证 C 的。

1.3 选择策略

因为 CAP 理论不能将一致性、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都满足,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系统的特性进行取舍,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:

  • 保证 AC ,放弃 P: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所有数据(或者是与事务相关的数据)都放在一个分布式节点上,这样可以避免网络分区带来的影响,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系统的可扩展性,如单机版本的 MySQL、Oracle 等。
  • 保证 CP ,放弃 A: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了网络分区故障,此时节点间的数据就无法同步。因此在故障修复前都需要放弃对外提供服务,直至网络恢复,数据到达一致为止。
  • 保证 AP ,放弃 C:这种情况相当于放弃一致性。具体而言,是放弃数据的强一致性,但保证数据的最终一致性。因为不论是什么系统,数据最终都需要保持一致,否则整个系统就无法使用。在这种策略下,在某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内会存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。

二、BASE 理论

BASE是对基本可用(Basically Available)、软状态( Soft State)、最终一致性( Eventually Consistent)三个短语的简写,它是对 CAP 理论中 AP 策略的延伸。其核心是即便无法做到强一致性,但每个系统应用都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,采取适当的方式来保证系统的最终一致性,而具体的方案就体现在这三个短语上:

1. 基本可用

基本可用是指分布式系统在出现不可预知的故障时,允许损失部分可用性,例如:

  • 延长响应时间:比如原来的的查询只需要 0.5 秒,现在延长到 1~ 2 秒;
  • 服务降级:比如在商品秒杀时,部分用户会被引导到一个降级页面。

2. 软状态

软状态也称为弱状态,是指允许系统中的数据存在中间状态,并认为该中间状态的存在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可用性,即允许不同节点间的数据同步存在延时。

3. 最终一致性

最终一致性强调的是系统中所有的数据副本,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同步后,最终需要达到一致的状态。

参考资料

主要摘录自:倪超 . 从 Paxos 到 Zookeeper——分布式一致性原理与实践 . 电子工业出版社 . 2015-02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