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25 lines (14 loc) · 2.67 KB

Memory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25 lines (14 loc) · 2.67 KB

心中的大牛

我跟大家一样,最开始对皓叔的认识是从微博、Coolshell 开始的。从他的文章,他的言论,以及偶尔的吵架论战,都能明确他就是那种有坚持,有原则的技术大牛。能从他这里学到很多东西,同时心里与大牛之间还是有那么一点距离感的。

不过后来没想到原来是 Amazon 的大牛竟然跟我成了同事,我们的工号相差4000多号。这种距离感或多或少拉进了一些,不过因为业务差异较大,日常也没有交集。不过倒是偶尔能看到在西溪园区A区的食堂见到他。那时候阿里云还没有搬迁到转塘。

真正跟皓叔近距离接触的只有两次,这两次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。

只有热爱才会体现成习惯

一次是去北京参加技术会议的路上,我们在萧山机场碰到了,一起搭摆渡车登机。在路上,他形容我们登机的过程,就像 CPU 的架构,我们就像是数据被从二级缓存搬到一级缓存,最后被 CPU 执行(起飞)。我被他这种三句话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态度打动,只有热爱一件事情,这个事情才会像习惯一样驻进生活日常中。

好学

第二次应该是在微博上大家讨论 JavaScript 异步。皓叔平时主要研究的领域不在前端,当时 Node.js 的异步 I/O 比较特别,而我当时在做 Alinode 相关的事情。他在讨论之余,对 Node.js 的异步实现产生了兴趣。那时候钉钉还没兴起,我们还人手一台办公电话,我当时很意外地接到他打过来的办公电话,我心想我们也没啥业务交集啊,为啥会给我打电话呢。结果他很直接地问我 Node.js 异步 I/O 的细节,跟主流的同步 I/O 的区别。我跟他讲到 eventloop、libuv 的底层机制。整个对话没有持续太久,因为说到点上,他基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。

其实这个过程留给我的震惊更多,就是那种偶像竟然跟你请教问题了。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实中看到所谓的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。这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词,但现实生活中真不多见。

我们都知道大牛是优秀的,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知道皓叔为什么这么优秀了。

最后

后来的皓叔离开阿里,我也很少活跃在技术社区了。后面基本没有了交集,又回到了最初那种网友的状态,只在微博、微信群里偶尔照面,江湖萍水,敬之如宾。中国有这样一个技术大牛,技术圈有他作为中流砥柱,日常能学习,能崇拜,就是岁月静好。只是谁知这一天离开得这么快。

遗憾&怀念。

祝所有圈子里的大佬们都身体健康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