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节(页码) | 原文 | 修改为 | 出处 |
---|---|---|---|
第2章 安装Docker(P11) 头部 | Ubuntu xenial 14.04 (LTS) | Ubuntu Trusty 14.04 (LTS) | @伟忠 |
第2章 插件系统(P17) 头部 | 我们先安装pep-naming | 我们先安装pep8-naming | @tntC4stl3 |
第2章 autoenv(P24) 中间 | echo "source source /home/ubuntu..." | echo "source /home/ubuntu..." | @刘一鹤 |
第3章 配置管理(P31) 尾部 | app.config.from_envar('SETTINGS') | app.config.from_envar('YOURAPPLICATION_SETTINGS') | @凝霜 |
第3章 自定义URL转换器(P34) 中间 | ...join(BaseConverter.to_url(value) | ...join(super(BaseConverter, self).to_url(value) | @MrCJJW |
第3章 模板继承(P50) 头部 | ... 换成了 "Index" | ... 换成了 "Index - My Webpage" | @志荣 |
第3章 模板继承(P58) 尾部 | ... ${ title() } ... | ... ${ self.title() } ... | @MrCJJW |
第3章 本地线程(P75) 头部 | ...chapter3/local.py | ...chapter3/section4/local.py | @tntC4stl3 |
第3章 使用上下文(P77) 尾部 | ... 请求上下文与应用文 ... | ... 请求上下文与应用上下文... | @moling3650 |
第3章 从零开始实现一个文件托管服务(P81) 中间 | UNIQUE KEY filehash (filehash ), |
UNIQUE KEY filehash (filehash ) |
@casper2dd |
第3章 短链接页(P88) 尾部 | ...chapter3/section7/app.py | ...chapter3/section5/app.py | @志荣 |
第5章 使用Ajax(P137) 尾部 | error = 'Password must be at least 5 ...' | error = 'Username must be at least 5 ...' | @特特特~ |
第6章 Nginx配置 尾部 | root /home/ubuntu/web_develop/static;\n} | root /home/ubuntu/web_develop/static; | @伟忠 |
第6章 通过Gunicorn启动Flask应用(P148) | ... -b :9000 | ... -b :8000 | @Reo-LEI |
第6章 善用组合式的大文档(P177) 中间 | ... 311□s per loop | ... 311µs per loop | @Silence-WWT |
第6章 高可用方案(P180) | 复制(repliaction) | 复制(replication) | @伟忠 |
第7章 配置Supervisor(P187) 中间 | $CWD/etc/supervisord.conf | $CWD/supervisord.conf | @伟忠 |
第7章 Role和Galaxy 中间 | 比如之前看到的redis-3.8和redis-3.0 | 比如之前看到的redis-2.8和redis-3.0 | @志荣 |
第12章 IPython交互模式(P338) 中间 | ... best of 3: 9.2 □s per loop | ... best of 3: 9.2 µs per loop | @Abirdcfly |
第12章 常用的Magic函数(P341) 中间 | ... sys: 4 □s, total: 4 □s | ... sys: 4 µs, total: 4 µs | @Abirdcfly |
第12章 常用的Magic函数(P341) 中间 | ... Wall time: 8.11 □s | ... Wall time: 8.11 µs | @Abirdcfly |
第13章 使用Gevent(P394) 中间 | def get_random_proxy(cls): | def get_random(cls): | @志荣 |
第13章 使用多进程(P401) 尾部 | ... 29.7 □s per loop | ... 29.7 µs per loop | @伟忠 |
第13章 使用多进程(P401) 尾部 | ... 44.6 □s per loop | ... 44.6 µs per loop | @伟忠 |
第13章 使用多进程(P402) 头部 | ... 44.1 □s per loop | ... 44.1 µs per loop | @伟忠 |
第13章 使用多进程(P402) 头部 | ... 86.1 □s per loop | ... 86.1 µs per loop | @伟忠 |
第14章 contextlib(P422) 尾部 | __exit_ | __exit__ | @伟忠 |
- 第4章 Flask-Migrate(P98) 尾部。出处 @凝霜
原文:
db.init_app(app)
migrate = Migrate(app, db)
修改为:
db.init_app(app)
import users # noqa
migrate = Migrate(app, db)
- 第6章 实时统计(P166)中间。出处 @moling3650
原文:
import redis
ACCOUNT_ACTIVE_KEY = 'account:active'
r.flushall() # 为了测试方便,每次启动后先清理Redis
修改为:
import redis
ACCOUNT_ACTIVE_KEY = 'account:active'
r = redis.StrictRedis(host='localhost', port=6379, db=0)
r.flushall() # 为了测试方便,每次启动后先清理Redis
- 第3章 在Flask中使用SQLAlchemy(P72)中间。出处 @tntC4stl3
原文:
```
class User(db.Model):
__tablename__ = 'users'
...
```
修改为:
```
class User(db.Model):
__tablename__ = 'users2'
...
```
通过修改表名字避免 [Issue #15](https://github.com/dongweiming/web_develop/issues/15) 的错误
感谢 @ryanli1994指出,写的时候按照之前我的记忆的错误信息写了。 原文是:
我们使用位运算做权限控制。位运算在Linux文件系统上就有体现,一个用户对文件或目录所拥有的权限分为三种:"可读(1)"、"可写(2)"和"可执行(4)",它们之间可以任意组合:有可读和可写权限就用3来表示(1
+ 2 = 3);有可读和可执行权限就用5来表示(1 + 4 =
5),三种权限全部拥有就用7表示(1 + 2 + 4 = 7)。为什么选择1、 2、4这样的有规律的数据呢?先看看下面的例子:
我把可读和可执行记反了,应该是可读(4),可执行(1),修改为:
我们使用位运算做权限控制。位运算在Linux文件系统上就有体现,一个用户对文件或目录所拥有的权限分为三种:"可读(4)"、"可写(2)"和"可执行(1)",它们之间可以任意组合:有可读和可写权限就用6来表示(4
+ 2 = 6);有可读和可执行权限就用5来表示(4 + 1 =
5),三种权限全部拥有就用7表示(1 + 2 + 4 = 7)。为什么选择1、 2、4这样的有规律的数据呢?先看看下面的例子:
感谢 @loveQt 指出。我完成正则匹配代理地址的时候距离现在已经过了半年,有些代理地址不可用,有些解析的姿势不对。具体的可以看 Issue #10。再隔一段时间可能又会变动,所以建议大家学习会方法就好了,具体的实现要对症下药啦。
感谢 @Pyclearl
在第5章 合理使用请求方法和状态码(P129)的「方法语义的说明」表中:
有这样一段:
PUT 用于完整的替换资源或者创建指定身份的资源,比如创建 id 为 123 的某个资源
1. 如果是创建了资源,则返回 201 Created
2. 如果是替换了资源,则返回 200 OK
PATCH 用于局部更新资源
1. 完成请求后返回状态码 200 OK
2. 完成请求后需要返回被修改的资源详细信息
3. 完成请求后需要返回被修改的资源详细信息
其中有一句位置不对,应该是这样:
PUT 用于完整的替换资源或者创建指定身份的资源,比如创建 id 为 123 的某个资源
1. 如果是创建了资源,则返回 201 Created
2. 如果是替换了资源,则返回 200 OK
3. 完成请求后需要返回被修改的资源详细信息
PATCH 用于局部更新资源
1. 完成请求后返回状态码 200 OK
2. 完成请求后需要返回被修改的资源详细信息
感谢 @guyskk Issue 20反馈。我对LocalProxy的理解有问题, 虽然在本书的例子中没有问题,但是使用的姿势是错误的。我们先复现下问题:
首先给 chapter3/section4/app_with_local_proxy.py 中的 get_current_user 函数加个调试信息:
def get_current_user():
print 'call'
users = User.query.all()
return random.choice(users)
接着进入IPython环境,执行如下命令:
❯ ipython
In [1]: from app_with_local_proxy import *
In [2]: ctx = app.test_request_context()
In [3]: ctx.push()
In [4]: current_user.name, current_user.name
call
call
Out[4]: (u'admin', u'xiaoming')
In [5]: current_user.name, current_user.name
call
call
Out[5]: (u'dongwweiming', u'dongwweiming')
In [6]: current_user.name, current_user.name
call
call
Out[6]: (u'admin', u'xiaoming')
大家看到了吧,current_user相当于每次都要从数据库里面取一次结果。
我们分析下源码:
def __getattr__(self, name):
if name == '__members__':
return dir(self._get_current_object())
return getattr(self._get_current_object(), name)
每次调用current_user.XX都会触发__getattr__,而直接进行 _get_current_object 的执行, 也就是都会执行了一次get_current_user。
我以前以为单独用LocalProxy就可以了。其实还是得LocalProxy和LocalStack一起用:
from werkzeug.local import LocalStack, LocalProxy
_user_stack = LocalStack()
def get_current_user():
top = _user_stack.top
if top is None:
raise RuntimeError()
return top
current_user = LocalProxy(get_current_user)
@app.before_request
def before_request():
users = User.query.all()
user = random.choice(users)
_user_stack.push(user)
@app.teardown_appcontext
def teardown(exc=None):
_user_stack.pop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