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我们上一章节的拆解。相信读者们会对写书的流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,也大概知道长篇写作怎么规划。
最早的时候,我虽然不太懂写书,但写文这件事,对我还是蛮容易的,随便一篇都可以写出一篇2000-3000字的博文。
雖然周遭的朋友都很羡慕我,但是老实说,我真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有这样的功力。后来,我听它们抱怨写文上遇到的挫折,我才知道“一般人”写作的障碍。
我通常写文章呢,是一口气写完的。也就是今天如果我想写一篇文章,大概在脑袋里面想完,接著打开编辑器一口气就写完了。所以写作速度很快,但也不是没有弱点,我的速度只有两种,一种就是 0,完全写不出来;一种是 3000,瞬间就能写 3000 字。完全取决于,当时有没有“灵感”。
而其他人的写作,是边写边查资料,所以一边写文章一边查资料,才會写得巨慢无比。
当我开始搞明白,所谓“灵感”是怎么回事之后,我就开始知道要如何治没有“灵感”这个毛病了。
“灵感”本身取决于两个因素:
- 思绪连线
- 脑力能量
兩者缺一不可。也就是想不明白,就写不出来;脑力低下,也写不出来。
而绝大多数人的“没有灵感”,其实指的是“思绪构不成写作线”。
凑不成线主要有几个原因:
- 脑子混乱,脑袋同时有太多事情想讲,表达不出来
- 没把这件事情想通想明白
- 根本不懂
这个方法是我在“说出影响力”这堂课,谢文宪宪哥教我的技巧。当时我的演说技巧不是很好,他给我的个人指导建议是,如果你脑子里一次有太多事想讲。就想想,“如果只能讲一件事”,你会讲什么。
同样的,在写作方面你也可以用同样的原则。如果你一次想要讲很多事情,我建議你可以拿一張 A3 纸,想到什么关键字,就写下来。
這樣一口气写下来後,你会发现这一堆关键字中,那些是重要的,那些是次要的。将关键字排出优先级,圈在一起,用线连起来。
你可以快速知道,自己该先写什么,后先写什么。
如果用这种方法,你还是写不出来,那代表你没想通这些关键字当中的逻辑。这里我推荐你用一个框架去整理脑袋中的资讯:
- 什么是?
- 为什么这很重要?
- 能举例吗?
- 能多举几个例子吗?
- 我能不能举个反例
- 最后打个比方
用这个框架去填你想要写的内容。
测试自己有没有理解这个主题的关键在于“能不能打个比方”。有很多人往往以为自己懂某个议题,但是却打不出比方。这其实是因为没有搞通这个题目。
教育学将认知领域分成六个阶段:
- 记忆
- 了解
- 应用
- 分析
- 评估
- 创造
能不能“打个比方”,是“创作”这个阶段的高级能力。如果无法“打个比方”,通常表示你没搞通这个道理,顶多只到“应用”这个层级。
根本不懂,是写作里面最糟糕的一种状况了。很多人写文章时卡住,是因为一边查一边写。
处在这种层级是最惨的了。因为写作是很耗能的、而学习也是很耗能的。更何况一边学习一边写作、这就像是只能举二十斤的人,一口气想举两百斤一样,被压垮是很正常的。写不出来跟“灵感”完全无关。
所以这世界上不可能存在“一边学习、一边写作”的灵感改善法,只有“弄明白”“再写作”的方法。
如何快速研究一个主题。也是可以用同样一套框架,只是用来写自己的“研究报告”:
- 什么是?
- 为什么这很重要?
- 能举例吗?
- 能多举几个例子吗?
- 我能不能举个反例
- 最后打个比方
多读几本书,当你能把想表述的几个议题的“研究报告”写完后。自然就有办法生出一篇文章了。
比如说当我要去研究一个领域时,我会把 Amazon 上面这个领域,比较有名的书籍都买回来。然后挑一篇“我的程度”看的懂的书,开始反覆写这些研究报告与读书心得(请参考<极速读书法>)。一边写你就会发现作者推荐相关的书,以及多本书里面提到的共同思路。最初你有兴趣的主题,也许有 15 个看不懂的关键字。等你把当中大约 10 个关键字都弄明白后,文章大概也写的出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