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Commit

Permalink
Update build_heap.md
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
  •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
krahets committed Mar 20, 2023
1 parent 2356cc1 commit ecc718d
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10 additions and 8 deletions.
18 changes: 10 additions & 8 deletions docs/chapter_heap/build_heap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Expand Up @@ -8,9 +8,11 @@

最直接地,考虑借助「元素入堆」方法,先建立一个空堆,**再将列表元素依次入堆即可**

设元素数量为 $n$ ,则最后一个元素入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\log n)$ ,在依次入堆时,堆的平均长度为 $\frac{n}{2}$ ,因此该方法的总体时间复杂度为 $O(n \log n)$ 。

### 基于堆化操作实现

然而,**存在一种更加高效的建堆方法**。设元素数量为 $n$ ,我们先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添加进堆,**然后迭代地对各个结点执行「从顶至底堆化」**。当然,**无需对叶结点执行堆化**,因为其没有子结点。
有趣的是,存在一种更加高效的建堆方法,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 $O(n)$ 。我们先将列表所有元素原封不动添加进堆,**然后迭代地对各个结点执行「从顶至底堆化」**。当然,**无需对叶结点执行堆化**,因为其没有子结点。

=== "Java"

Expand Down Expand Up @@ -74,23 +76,23 @@

## 复杂度分析

对于第一种建堆方法,元素入堆的时间复杂度为 $O(\log n)$ ,而平均长度为 $\frac{n}{2}$ ,因此该方法的总体时间复杂度为 $O(n \log n)$ 。

那么,第二种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?我们来展开推算一下。
第二种建堆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什么是 $O(n)$ 呢?我们来展开推算一下。

- 完全二叉树中,设结点总数为 $n$ ,则叶结点数量为 $(n + 1) / 2$ ,其中 $/$ 为向下整除。因此在排除叶结点后,需要堆化结点数量为 $(n - 1)/2$ ,即为 $O(n)$ ;
- 从顶至底堆化中,每个结点最多堆化至叶结点,因此最大迭代次数为二叉树高度 $O(\log n)$ ;

将上述两者相乘,可得时间复杂度为 $O(n \log n)$ 。然而,该估算结果仍不够准确,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 **二叉树底层结点远多于顶层结点** 的性质。
将上述两者相乘,可得时间复杂度为 $O(n \log n)$ 。这个估算结果不够准确,因为我们没有考虑到 **二叉树底层结点远多于顶层结点** 的性质。

下面我们来尝试展开计算。为了减小计算难度,我们假设树是一个「完美二叉树」,该假设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。设二叉树(即堆)结点数量为 $n$ ,树高度为 $h$ 。上文提到,**结点堆化最大迭代次数等于该结点到叶结点的距离,而这正是“结点高度”**。因此,我们将各层的“结点数量 $\times$ 结点高度”求和,即可得到所有结点的堆化的迭代次数总和。
下面我们来展开计算。为了减小计算难度,我们假设树是一个「完美二叉树」,该假设不会影响计算结果的正确性。设二叉树(即堆)结点数量为 $n$ ,树高度为 $h$ 。上文提到,**结点堆化最大迭代次数等于该结点到叶结点的距离,而这正是“结点高度”**

![完美二叉树的各层结点数量](build_heap.assets/heapify_operations_count.png)

因此,我们将各层的“结点数量 $\times$ 结点高度”求和,即可得到 **所有结点的堆化的迭代次数总和**

$$
T(h) = 2^0h + 2^1(h-1) + 2^2(h-2) + \cdots + 2^{(h-1)}\times1
$$

![完美二叉树的各层结点数量](build_heap.assets/heapify_operations_count.png)

化简上式需要借助中学的数列知识,先对 $T(h)$ 乘以 $2$ ,易得

$$
Expand Down

0 comments on commit ecc718d

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