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Commit

Permalink
新增基础分类
Browse files Browse the repository at this point in the history
  • Loading branch information
LeoMobileDeveloper committed Jul 22, 2017
1 parent 8425109 commit 0d5a821
Showing 1 changed file with 202 additions and 0 deletions.
202 changes: 202 additions & 0 deletions Basic/NetworkAndEncrpyt.md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 Diff line number 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202 @@
## 网络分层

网络的基础分层是OSI的七层架构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19181108412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300">

> OSI的全称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(开放系统互联模型),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设计,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网络互相连接的问题。
实际应用中,五层架构是最常见的,也是最容易理解的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19183823942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900">

网络分层后,每一层都工作着不同的协议和实际的物理设备,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,上层的实现无需考虑下层的细节,相同层级之间进行相互通信。


----

### 物理层

> 物理层提供了物理设备通信通道上的原始比特流传输。
> **物理层的存在使得上一层的无需关注实际的传输介质**
[IEEE802.3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B%A5%E5%A4%AA%E7%BD%91%E5%B8%A7%E6%A0%BC%E5%BC%8F)协议为例,物理层的一帧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16180034323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500">

> - Header: 帧头部信息,包括目标地址,源地址,Data段的长度等信息。
> - Data: 帧实际传输的数据信息
> - FCS: 校验信息
这里我们提到了Header中包含了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等信息。那么如何表示一台物理设备的地址呢?

答案是:[MAC地址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MAC%E5%9C%B0%E5%9D%80)

> MAC 地址也称作物理地址,用来唯一确定一台可以联网的物理设备。MAC地址一共48位(6)个字节,前24位由IEEE分配给厂商,后24位由厂商自行决定。这样就保证了两个网卡的MAC地址不会一样。
在实际传输的时候,设备A是如何发数据包发送给设备B呢?其实以太网的原理很简单:

> 设备A向子网里的所有设备发送数据包,所有设备的在接受到数据包之后,取出MAC地址和自己的进行检查,如果MAC地址一致则接收,不一致则忽略。

---

### 数据链路层

> 数据链路层提供了物理寻址,同时将原始比特流转变为逻辑传输线路。**数据链路层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、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。**
前面我们提到了两台设备可以通过广播进行通信。但是,不可能我在上海,你在北京,我们仍然通过广播数据包的方式进行通讯。

这就引申出了子网的概念,只有在同一子网中的设备才采用广播的方式。而不同的子网之间通过网关(Gateway)连接。

那么,如何在不同的网关之间寻址呢?这时候就要引入一个**逻辑地址:IP地址**。这里我们先不管IP地址是什么,只要知道它是一台设备的逻辑地址即可。

在引入了IP地址之后,无形中又引入了一个问题:
> 如何从IP地址,找到设备MAC地址?
数据链路层提供了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,其中ipv4采用ARP协议,ipv6采用NDP协议。

ARP的更多细节可以参见[IBM的这篇文档](https://www.ibm.com/developerworks/cn/linux/l-arp/),讲解的非常详细,大致的过程是:

> ARP工作的时候,送出一个含有所希望的IP地址的以太网广播数据包。目的主机,或者另一个包含该主机的系统响应后,以一个含有IP地址和MAC地址的数据包进行应答。
---
### 网络层

> 网络层提供了逻辑编址,分组传输,路由选择等服务,提供主机到主机之间的通信。
网络层的最重要的协议就是IP协议,IP协议主要作用有两个:为每一台计算机分配一个IP地址,确定哪些地址在同一个网络中。IP协议提供的是不可靠的传输,它的优点是在网络传输的时候无需先确定一条“通路”。

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版本还是ipv4,ipv6正在积极部署中。

- ipv4用32位来表示一个地址:比如208.80.152.2。(4组10进制数)
- ipv6用128位来表示一个地址:比如2001:0db8:85a3:08d3:1319:8a2e:0370:734 (8组16进制数)

IP地址包括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,通过[子网掩码](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D%90%E7%BD%91)来区分。

ipv4的数据包格式如下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20154414780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>

ip的数据包是被放到物理层帧的data段里进行传输的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20160954805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500">


### 传输层

> 传输层的主要任务是**向上层屏蔽下层数据发送的细节,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和流量控制,保证报文正确传输**,提供端口到端口的通信。
网络层提供的是主机到主机的通信,而同一主机上可能有不同的应用需要联网,这就是端口的作用:端口可以用来区分同一主机的不同应用。

常见的工作于传输层的协议是TCP和UDP。传输层在收到应用层的数据后,在必要的时候会对数据进行切割,编号,然后交给网络层进行传输。

以TCP为例,数据包格式如下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04144315801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500">

同样可以简化为:header + data。这样数据包由高层到低层的结构进行了如下改变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21134323514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500">


---
### 应用层

> 应用层定义了用户于网络之间的直接接口,提供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。简单来说,**应用层就是定义用户数据以什么样的格式被传输**
常见的工作在应用层的协议有:HTTP/HTTPS/FTP/SMTP等。比如HTTP是建立在TCP上的协议,那么HTTP在工作的时候数据包格式如下: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21134759529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 width="500">


----
## 工作方式

在网络分层模型中,逻辑上是同层之间进行通信的,而实际的物理连接则是通过物理层中使用的具体介质。

<img src="http://img.blog.csdn.net/20170721141659812?watermark/2/text/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SGVsbG9fSHdj/font/5a6L5L2T/fontsize/400/fill/I0JBQkFCMA==/dissolve/70/gravity/SouthEast">

以一次对http://www.baidu.com请求为例,讲解下分层的具体工作流程

### DNS查询

- 检查域名是否在缓存里,如果在,则直接返回ip地址。
- 如果没底没有DNS服务器或者默认网关的IP地址,采用ARP的方式对DNS/网关进行查询,获取其IP地址
- 获得了DNS服务器或者默认网关地址后,使用 53 端口向 DNS 服务器发送 UDP 请求包,如果响应包太大,会使用 TCP 协议
- 如果对应的DNS服务器没有找到域名对应的IP地址,则一层一层的向高层DNS进行查询,直到找到对应的ip地址

### TCP连接

找到目标IP后,会尝试进行连接,连接的时候会进行三次握手,这里先不考虑握手的细节,先看下如何向服务器发送TCP请求数据包的。

- 请求的数据包先传递给传输层,在传输层请求被分装成TCP Segment,目标端口(80)会被加入头部,源端口会在系统内核内随机选取。
- TCP Segment被送往网络层,网络层会在包中添加一个IP头部,这个头部包括了目标IP地址和源IP地址,形成了TCP Packet
- TCP Packet被送往链路层,链路层会在包中加入frame头部,包括了本地网卡的MAC地址和网关(本地路由器的)MAC地址。

### 传输

在TCP包从本地计算机发送出去,经过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。数据包首先到达本地字网的路由器,接着路过各种路由器,到达baidu.com的服务器。每一次经过路由器的时候,路由器会取出数据包的IP地址,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找到最合适的路径,并继续传递下去。

### 响应

服务器收到数据包后,服务器的调制解调器(或者其他设备)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,然后经由物理层 - 链路层 - 网络层 - 传输层的解析后,传输层收到了TCP的连接请求,对客户端进行响应。

### 数据传递

在建立TCP连接后,服务器通过TCP协议把响应HTML通过一个个TCP的数据包传输给客户端,客户端的网络层将收到的TCP数据包进行重新排序,调整后,交给应用层,至此一次HTTP请求完毕。


----
## 加密

### 对称加密
对称加密是加密和解密采用相同的秘钥,代表算法AES,DES。

这个加密模式有一个很大的缺点:假设信息由甲方传输给乙方,如果甲方采用密钥进行加密,那么必须想办法把密钥告诉乙方。如何保存和传输密钥久成了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

### 非对称加密

非对称加密需要两份秘钥:公钥和私钥。用公钥加密的数据要用私钥来解密,用私钥加密的数据要用公钥解密,代表算法RSA。

以RSA算法为例,在加密之前首先需要生成公钥和私钥

1. 随机选择两个质数 p = 61;q = 53;(质数越大,越难破解)
2. 计算两个质数的乘积:n = 61×53 = 3233,二进制就是110010100001,这个密钥是12位的,实际应用中RSA一般为1024或者2048位
3. 计算n的欧拉函数φ(n)

```
 φ(n) = (p-1)(q-1) = 3120
```
4. 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,条件是1< e < φ(n),且e与φ(n) 互质。比如选择 e = 17
5. 计算e对于φ(n)的模反元素d。所谓"模反元素"就是指有一个整数d,可以使得ed被φ(n)除的余数为1。找到一组整数解,可以得出 d = 2753

```
ed - 1 = kφ(n) 即 17d - 1 = k * 3012
```

- (n,e)=(3233,17)为公钥
- (n,d)=(3233,2753)为私钥

接着,用公钥对数据进行加密:

RSA加密要求被加密的信息m必须是整数(字符串取ascii或者unicode),且m < n。这里待加密的m = 65,根据公式进行加密,得出加密后的结果c = 2970

```
m^e ≡ c (mod n) 即 65^17 ≡ c (mod 3233)
c = 2970
```

按照私钥对c = 2970进行解密

```
c^d ≡ m (mod n) 即 2970 ^ 2753 = m(mod 3233)
```

得出 m = 65

更多细节,可以参考:RSA算法原理[(一)](http://www.ruanyifeng.com/blog/2013/06/rsa_algorithm_part_one.html)[(二)](http://www.ruanyifeng.com/blog/2013/07/rsa_algorithm_part_two.html)

对于更长的数据可以采用分段加密,或者采用DES加密数据后,再把密钥用RSA加密。接受者用RSA解密密钥,然后再用DES解密数据。

0 comments on commit 0d5a821

Please sign in to comment.